ABC免费范文网

傣族基本脚位教学设计_傣族脚位步法教案

```html

傣族基本脚位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傣族基本脚位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内容:

1. “三道弯”基本体态

2. 起伏动律与起伏步

3. 基本脚位与短句练习

4. 基本手位与脚位组合练习

职业能力分析:对照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能力分析“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的能力要求,幼儿教师要具备引导幼儿进行舞蹈欣赏及表现的能力,要掌握规范的舞蹈表现方法是以对“美”的感受为基础的,通过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舞蹈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性,掌握民族舞蹈艺术形象和民族文化知识,学习和创编具有民族舞蹈元素的幼儿舞蹈,以便在日后的幼儿教育事业中能够进行多方位的创作。

二、教学背景: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们已具备和掌握了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和肢体协调性。在之前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已基本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手型,已掌握傣族舞蹈的基本手位,初步感受了傣族舞蹈的三道弯体态,以及优美含蓄的音乐舞蹈风格,为本节课手位与步伐的下肢动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本单元将学习傣族舞蹈基本脚位内容,体验傣族舞蹈沉稳安详步步伐特征,再与基本手位动作相结合,整体把握傣族舞蹈优美含蓄的风格韵律和富有雕塑感的舞姿造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傣族人民生活、劳动、音乐等民族文化知识,理解傣族民俗文化与舞蹈风格之间的联系;

2.知道傣族舞的脚位、步伐,掌握其动作要领;

3.掌握傣族舞的三道弯体态与起伏动律。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规范掌握傣族舞蹈的起伏动律与脚位步伐动作。

教学难点:“三道弯”的基本体态及动作中抻劲与韧劲的体现。

五、教学理念:

以能力为本位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备“表演、教学、创编”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实践应用取向”为原则凸显教学内容的“实用、适用、够用”。在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做”的融会贯通。突出现象直观教学,增强课程的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课前课后发布学习任务,课前学习教学平台中资料,图文结合的方式驱动学生掌握动作要领,课后提交舞蹈练习视频,教师评分计入平时成绩激励学生加强课后练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流畅表演能力。

2. 情境教学法:欣赏傣族经典舞蹈《船歌》,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傣族姑娘婀娜的三道弯体态。

3. 株子示范与讲解结合

4. 单一训练与动作组合相结合

七、学习方法:

1.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强化学生沟通、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2. 自主学习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自主思考、总结意识和能力

3. 观看交流法: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小组之间互相观摩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取长补短。

八、教学环境:

线下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

线上教学环境:超星学习通平台

九、教学资源:

基础资源:校本教材、课程舞蹈视频、课程舞蹈音频、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考核方案、多元化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模式;

拓展资源:中国大学幕课、各类民族舞蹈教学视频、各类儿童民族舞视频、幼儿园民族舞蹈表演视频等。

十、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教学环节1:傣族舞蹈的体态与动律时间:6分钟

教学内容:课件展示,师生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结合问题驱动和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示范和比喻,对比、模仿练习学生理解基本脚位动作的形成特点。

教学环节2:傣族舞蹈基本脚位

采用示范与讲解结合法逐一解决本节课教学重点的基本脚位与起伏步,学生自选手位动作与脚位自由组合,进行组合训练。

由基本脚位入手,又将静态的基本脚位与起伏动律相结合转化为动态的起伏步练习,然后再将动作串联组合,编排成一个傣族舞蹈脚位组合。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习完傣族舞蹈的基本手型和基本手位的上肢动作基础上,学习傣族舞蹈脚位与起伏步的下肢动作,上下肢协调配合为下一步进行综合表演奠定基础。教学设计难度适中,教学重难点清晰、明确,教学难点基本解决。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看、练”的训练方法通过老师的具体的示范、比喻、讲解、对比、模仿练习来掌握基本脚位动作的形成特点并逐个纠正动作准确位置。

```

本栏最新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