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免费范文网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两课时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一课)


【教学主题】

理解《孙权劝学》的文章内容和情感。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中“劝”字的意义,感受学习的重要性。
  2. 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的使用方法,提升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3.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感受孙权与吕蒙、鲁肃之间的互动对话。

【教学重点】

  • 文言词语的使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 古人间的互动对话,体会人物心理和语气。

【教学难点】

理解孙权“劝”的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特点,并体会吕蒙与鲁肃之间的互动对话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导入——激发兴趣

  1. 情境导入
  2.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紧张的氛围。
  3. 引出人物孙权的历史人物形象。

  4. 提问激引

  5. 孙权为何能“生子当如孙仲谋”?
  6. 孙权能否得与曹操、刘备类似的英名?
  7. 学习孙权的“劝学”,有何启发?

第二课:一读——通篇感知

  1. 读准字音
  2. 生活中,谁值得学习?
  3.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4. 朗读尝试

  5. 尝试全班齐读《孙权劝学》,注意停顿和语速。

  6. 小组合作学习

  7. 分组讨论:文章中有哪些“劝”字、哪些成语?
  8. 重点词句翻译(如“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第三课:二读——深入理解

  1. 读通文章
  2. 根据注释,逐段解读人物对话的情节。
  3. 尝试分组讨论:孙权、吕蒙、鲁肃各自的“劝学”态度及结果。

  4. 指名翻译

  5. 集体翻译文言词语和诗句,小组互查语境。

第四课:三读——感受语气与情感

  1. 孙权的谈话
  2. 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3. 纪念孙权的教诲,感受他的“劝”字意义。

  4. 鲁肃的对话

  5. 读出怎样的语气?
  6. 郊庄自得、自豪自得的状态与吕蒙的自豪自得有何不同。

  7. 教师引导评价

  8. 老师问:“孙权、吕蒙、鲁肃有哪些共同特点?”
  9. 师生讨论:惊讶、赞叹;自豪、自得;爱才、好学。

第五课:拓展与延伸

  1. 学习文言虚词
  2.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3. 《资治通鉴》中的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4. 思考启示

  5. 学习的意义:知识不是终点,是前进的方向。

  6. 作业延伸

  7. 回家后查证孙权的历史成就,并思考如何将所学与生活结合。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 孙权 → 士调已定 孕育成学

吕蒙 ← 踩虚自得
鲁肃 ← 爱才好学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


【教学总结】

  1. 激发思考:学习的重要性与现实的联系。
  2. 应用成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教学设计8:劝学中的启示


一、导语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但学海无限。今天,我们将探讨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揭示一个人为何要执着于学习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鲁肃与蒙议论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 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 孙权(182~252):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以智出学海而立。
  3. 吕蒙(178~219):三国时吴国名将,擅长治兵。
  4. 鲁肃(208~264):字子敬,三国时吴军师。

三、读课文

1.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 倾听文中的加线词语气和对仗句。
  •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并指、读、齐读。

提示: - 反问句:①邪同耶,语气词。(反问语气) - 限制性用词:(限)(注音与写法) - 重点词:“权谓”、“孰若孤”。

2. 找学生朗读课文:

  •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 举例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

四、精读课文

1. 整体感知课文: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

板书设计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鲁肃与蒙议论


2. 自我导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式,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反问):反问句,表现出对吕蒙努力的肯定。
  • 孰若孤(谁、比得上):夸张或比较词。

3. 矢极表现《书》中的“劝”字:

吴下阿蒙(又劝)子敬,鲁肃(作结)子明。(注音)

4. 阅读对比的写法:

  1. 吴下阿蒙:自尊心强。
  2. 鲁肃:比较谨慎。

五、侧面人物表现与侧重点

  • 吕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对说)。
  • 鲁肃:“又劝……结友而别。”(写结)

六、思考点与难点

  1. 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描写。
  2. 文中成语:吴下阿蒙(不学)、刮目相看(就学)。

七、作业布置

  1. 尝试用语略去写《劝学》中的句子,判断正误。
  2. 写一篇类似的劝学文章,模仿文笔。

八、板书设计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鲁肃与蒙议论


通过这次教学设计,学生能够: 1. 掌握口语化的写作技巧。 2. 理解人物心理和学习态度。 3. 体会文章中的主题思想。 4. 预见21世纪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本栏最新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