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免费范文网

《静夜思》教案_静夜思教案中班

《静夜思》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2. 会读本课10个生字。
  3. 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 情感目标

  5. 感受诗中蕴含的深情和孤独之情,体会诗的意境美。

  6. 能力目标

  7. 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8.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1. 听唱《思乡曲》
    鼓励学生根据《思乡曲》中的歌词进行猜测,激发他们对诗中情感的兴趣。

  2. 引出课题

  3. 教师简介李白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
  4. 引出《静夜思》这首诗,齐读课题并板书内容。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意美
  1. 初读全诗
  2. 学生逐句朗读《静夜思》,帮助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指出“静”、“床前明月”等词汇的含义。

  4. 分析第一行

  5. 读作:“明月几时有?”
  6. 讨论:“静夜”与“床前明月”的对比,引出对时间、空间、孤独的思考。
  7.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孤独感和内心的孤寂。

  8. 分析第二行

  9. 读作:“疑瑶台镜?”
  10. 讨论:“霜”指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想到霜的形成原因(如冰粒)。
  11. 提问:“你见过霜吗?”鼓励学生思考“思故乡”的情感。

  12. 分析第三行

  13. 读作:“举头”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抬头望着天空的情景。
  14. 讨论:“诗人在做什么?”可以引导学生想到远离家乡的孤独感。

  15. 分析第四行

  16. 读作:“思故乡”
  17. 讨论:“思故乡”的情感和含义。可以用“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来表达。

三、朗读训练,强化理解
  1. 背诵诗句
  2. 学生齐唱全诗或分组背读,帮助记忆诗歌的字句。

  3. 引导朗读

  4.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适当指导,如“静夜”、“床前明月”的时间地点,引导他们用具体的动作(如仰起双臂、轻声读书)来表达情感。
  5. 强调诗歌中的情感流露,如“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

  6. 引发情感流露

  7.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感受和话,描述《静夜思》中的情景与情感,如“今晚银白月,冷清人影落。”
  8. 鼓励他们表达对诗中孤独、思念的感悟。

四、总结提升,拓展理解
  1. 学生分享
  2. 学生自由分享自己读诗后的感受和体会。
  3. 教师总结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美,激励学生的 further exploration.

  4. 深化理解

  5. 讨论“静夜”与“床前明月”的对比,引出对时间、空间的思考。
  6.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孤独感和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

plaintext 《静夜思》 [板书内容] (略)


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本课生字,“静”、“床前明月”等,还能在情境美中感受到诗中的深情与孤独,激发他们对诗歌的 further exploration.

《静夜思》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 认识“静”“床”“光”“望”“乡”等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
  2. 朗读并背诵古诗《静夜思》,体会其意境和情感。

二、教材说明

  • 这是一篇关于静夜思的古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和情境。
  • 通过这首诗,可以引导学生进入“静”的情境,感受夜晚的宁静与孤独,同时也体会时间飞逝、离别的伤感。

三、教学建议

  1. 课前准备:
  2. 准备描绘宁静月夜的图画(如明亮的地平线、清冷的夜风)。
  3. 给学生画框或板凳等简单布置。
  4. 讲读提示:
  5.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朗读诗,注意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

1. 教学目标
  • 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其意境和情感。
  • 培养学生分析古诗的技巧,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
  •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运用语言表达。
2. 课前准备
  1. 预备:布置静谧的环境(如一张明亮的地平图、一幅夜景画)。
  2. 教师准备:
  3. 读诗文本和对应的图片。
  4. 帮助学生认识生字并分组学习。
3. 教学过程
(一)朗读提示
  1. 阅读并朗读以下提示,感受静夜思的情感:

    坐在月光下的小舟上,夜晚的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远处传来微弱的鸟鸣声。 喜欢这个安静的日子吗?那月亮会变圆的时候,所有的星星都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圆球。这个时候,一切该有的东西都会一起出现。

4. 朗读与背诵
  1. 指导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朗诵《静夜思》。
  2. 强调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夜晚、孤独、寂寞等情感。
5. 分段教学
  1. 第一段(“坐”、“月光下的小舟”):
  2. 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理解“坐”的动作以及环境的宁静与孤独。
  3. 提供练习机会,如模仿动作或用手指表现。
  4. 第二段(“夜晚的风”、“树叶沙沙作响”、“鸟鸣声”):
  5. 强调天气的变化和听觉体验。
  6. 第三段(“会收集星星”、“会看到月亮的圆球”):
  7. 引导学生想象或分组讨论,感受夜晚的广阔与宁静。
6. 培养表达
  1. 鼓励学生用具体的动作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 提供练习机会,如用身体模仿动作或描述声音特征(如“沙沙”、轻轻)。
7. 课堂总结
  • 回顾《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
  • 强调夜晚的孤独与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

五、板书设计

| 声调 | 感觉 | |-------|------| | 坐 | 静静 | | 月光下的小舟 | 夜色 | | 风 | 沉默 | | 树叶沙沙作响 | 幽默 | | 鸟鸣声 | 难忘 |


以上为《静夜思》的一篇教案,可根据具体活动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亠》字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亠”字并能熟练地书写。
  2. 理解“亠”字在诗歌中的使用及其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亠”字的写法和认读。 难点: 理解“亠”字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

  1. 朗读训练: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个别指导。
  3. 配乐朗读,配合动作(如站直、齐看)。

  4. 分组比赛:

  5.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背诵“亠”字。
  6. 组长带领全班检查是否正确。

  7. 编谜活动:

  8. 提供生字卡片或图片,学生拼图记忆。

  9. 互动问答:

  10. 教师提问:“亠”字的形状、笔画特点等。
  11. 学生回答并互相补充。

四、教学步骤

  1. 热身和分组比赛:
  2. 先让每个学生独立朗读“亠”字。
  3. 将全班分成小组,每组背诵三个生字,看哪个小组最快。

  4. 编谜练习:

  5. 学生将生字卡片贴在纸条上,随机抽取生字组。

  6. 互动问答:

  7. 教师提问:“亠”字的特点是什么?
  8. 学生回答后互相补充。

  9. 朗读训练:

  10. 配乐朗诵诗歌,学生与同桌互动背诵。
  11. 教师个别指导部分生字的读法。

  12. 合音乐读诗:

  13. 学生与老师一起唱《古朗月行》。

  14. 总结提升:

  15. 引导学生分析“亠”字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16. 提问:“亠”字和李白有什么联系?”

五、教学拓展

  1. 学生回家查阅资料,寻找写月亮的诗,并记录下内容。
  2. 教师展示更多的古诗,让学生思考“亠”字在其中的应用。

六、分层教学

  • 基础班: 熟练识字并背诵诗歌。
  • 中等班: 掌握生字认读并写出全班朗读的诗歌。
  • ** upper class:** 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激发写作兴趣。

七、评价方式

  1. 通过朗读比赛和诗歌朗诵来评价学生的参与性和表现。
  2. 撰写作品展示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注意事项

  1. 互动是关键。 分组活动和互动问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多用实践,少讲解。 学生自己朗读并背诵比教师讲解更有效率。
  3. 鼓励创新。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亠”字的意义。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让学生不仅正确地认读“亠”字,还能理解其在诗歌中的情感和意义。

本栏最新
全站最新